通信,我以为是从纸质的信件 到邮件 再到通讯软件(qq,微信等) 再逐渐地转变着人们的方方面面。通信的效率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提升,达到了远隔千里仍能秒回信息的时代。不过这也恰恰影响了人与人原本的交流状态。 以个人观点来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实际就是维护人际关系,也就是通信。而现代通信的实时性便捷性对此是有益处的。但是通信的延时性或许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今天在微信群的聊天中发生这么一件事。先从起因说起吧,这是发生在兄弟之间的事情,我的两个表哥(大表哥A,二表哥B)想在周末聚聚……微信群中B对A说周末聚一下,你周日的班调一下吧,A认为B肯定会去了,之后B知道C(作者)不去结果B也说不去了,结果A认为B耍了他,你一句我一句的闹掰了。具体的过程我就不叙述了。 不过对我来说是深有感触的,思其原因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那?不得不说技术发展的进程太快而人们通讯交流的方式却还是处于一种一对一的文字交流,但是文字表达与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是有差异的。文字交流考验了我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语言关怀力,理解力,是否能够代入到当前的语言场景之中。往往在这种交流中文字体现的魅力可以为人称道,所以一封封家书之后会成为书籍发布出来,不过这也只是在纸质信件中所能体现的。 网络中提倡言论的自由,这在通讯软件中是深入其中的,人们在人前和网络出现两种不同的面孔。网络中的语言会更激进更带有感情色彩或者说直舒心意,这在博客和微博中经常能够见到。对于以个人为中心的对外媒介这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以我之见,在通讯软件中直舒心意可以大大的加快工作交流的进程,但是在关系更密切的朋友亲戚之间,这种方式往往使得交流者不能理性的思考其中的感情,因为交流的时间太短了。纸质信件由于有投递的过程以及书写内容的斟酌避免了非理性的感情发泄,在通讯软件中往往会把身边的情绪代入其中,而远在他方的人怎么能够理解其中的感情那?当然如果有足够的语言关怀力,理解力,那么能够避免这些问题,不过这也是需要消耗精力的。 总而言之,通讯软件的确大大便利了交流方式;同时也造成了交流伤害的增加(往往还是以一种交流双方都不知其因的方式)。如果有时间用通讯工具交流,那在关系亲密饿朋友和亲戚间,还是用通讯工具约个时间地点见一面,谈谈理想与人生吧?